题目网 >医卫类 >试题列表

衡器使用中怎样保护传感器?

答案如下:

①传感器安装要做到横平竖直的同时,要防止使用中的加速度冲击。
②承载器.传感器基础结构要保证足够的刚度,避免传感器过早产生弹性疲劳。
③正确接地保护防止电焊电流或雷电击穿测量桥路。
④防止在水中长时间的浸泡,造成绝缘下降。

与牙弓的耠平面大致平行,是维持牙直立的主要力量的是
A.牙槽嵴组B.水平组C.斜行组D.根间组E.根尖组
答案如下:
B
解析:牙槽嵴组:纤维起于牙槽嵴顶,呈放射状向牙冠方向走行,止于釉牙骨质界的下方牙骨质。主要分布在牙的唇(颊)、舌(腭)侧,在邻面无此纤维。其功能是将牙向牙槽窝内牵引,对抗侧方力,保持牙直立。水平组:在牙槽嵴纤维的根方,呈水平方向分布,与牙弓的耠平面大致平行。一端埋入牙骨质,另一端埋入牙槽骨中,是维持牙直立的主要力量,并与牙槽嵴纤维共同对抗侧方力,防止牙侧方移动。斜行组:是牙周膜中数量最多、力量最强的一组纤维。除牙颈部和根尖区外,都是斜纤维分布的区域。纤维方向向根方倾斜约45°,埋人牙槽骨的一端近牙颈部,附着牙骨质一端近根尖部,将牙悬吊在牙槽窝内。这种结构可将牙承受的咀嚼压力转变为牵引力,均勻地分散到牙槽骨上。在水平切面上,斜纤维的排列呈交织状,而不是直的放射状,这可限制牙的转动。根尖组:起于根尖区牙骨质,呈放射状止于根尖周围的牙槽骨,具有固定牙根尖的作用,保护进出根尖孔的血管和神经。根间组:只存在于多根牙,起自根分叉处的牙根间骨隔顶,止于根分叉区牙骨质,有防止牙根向冠方移动的作用

(2001)只有一种核酸类型的微生物是

A.衣原体

B.病毒

C.支原体

D.螺旋体

E.真菌

答案如下:
B

常用的划线工具有哪几种?

答案如下:

划线平板、手锤、划针、圆规、样冲、划卡、划线盘、钢板尺、直角尺、游标高度尺、V型铁等。

数目最多,力量最强大的纤维,起悬吊牙齿的作用的是
A.牙槽嵴组B.水平组C.斜行组D.根间组E.根尖组
答案如下:
C
解析:牙槽嵴组:纤维起于牙槽嵴顶,呈放射状向牙冠方向走行,止于釉牙骨质界的下方牙骨质。主要分布在牙的唇(颊)、舌(腭)侧,在邻面无此纤维。其功能是将牙向牙槽窝内牵引,对抗侧方力,保持牙直立。水平组:在牙槽嵴纤维的根方,呈水平方向分布,与牙弓的耠平面大致平行。一端埋入牙骨质,另一端埋入牙槽骨中,是维持牙直立的主要力量,并与牙槽嵴纤维共同对抗侧方力,防止牙侧方移动。斜行组:是牙周膜中数量最多、力量最强的一组纤维。除牙颈部和根尖区外,都是斜纤维分布的区域。纤维方向向根方倾斜约45°,埋人牙槽骨的一端近牙颈部,附着牙骨质一端近根尖部,将牙悬吊在牙槽窝内。这种结构可将牙承受的咀嚼压力转变为牵引力,均勻地分散到牙槽骨上。在水平切面上,斜纤维的排列呈交织状,而不是直的放射状,这可限制牙的转动。根尖组:起于根尖区牙骨质,呈放射状止于根尖周围的牙槽骨,具有固定牙根尖的作用,保护进出根尖孔的血管和神经。根间组:只存在于多根牙,起自根分叉处的牙根间骨隔顶,止于根分叉区牙骨质,有防止牙根向冠方移动的作用

男,48岁,突发高热,39度,伴寒战。自述头痛、乏力、全身酸痛。查体可见眼结膜充血,双侧腓肠肌压痛,腹股沟、腋窝淋巴结肿大。当地正流行"钩端螺旋体病"。最有可能的诊断是

A.伤寒

B.肺炎

C.钩端螺旋体病

D.流行性出血热

E.败血症

答案如下:
C
符合钩端螺旋体病的流行病学和早期临床表现

操作工发现的设备异常由操作工自行处理。

A、对

B、错

答案如下:

(2008)可以作为B细胞活化的协同刺激分子是

A.CD4

B.CD19

C.CD21

D.CD28

E.CD40

答案如下:
E
牙槽嵴裂植骨术的时间为
A.3?6个月B.1?2岁C.4?6岁D.9?11岁E.16岁以后
答案如下:
D
解析:唇裂修复术的肘间为3?6个月。腭裂修复术的时间为1?2岁。牙槽嵴裂植骨术的时间为9?11岁。正颂外科矫治颌骨畸形的时间为16岁以后
通过局部注射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可治疗
A.腺周口疮B.结核性溃瘍C.雪口病D.疱疹性口炎E.以上均不是
答案如下:
A
解析: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局部注射可治疗腺周口疮,因为该病常侵及黏膜下层与肌层,组织损伤难以修复,而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具有调节局部功能的作用。
某女性患者,30岁。有肝炎史,现查血清A/G倒置,最有可能的是
A.清蛋白水解增多B.肝合成清蛋白减少C.清蛋白从尿中排出D.r-球蛋白合成增多E.r-球蛋白破坏减少
答案如下:
B
解析:【解析]该患者有肝炎病史,血清检查见A/G倒置,最有可能的原因是肝合成清蛋白减少。
对浅表和深部真菌都有效的药物是
A.氯喹B.酮康唑C.吡喹酮D.氟康唑E.奎宁
答案如下:
B
解析:控制疟疾临床症状的首选药物是氯喹。对浅表和深部真菌都有效的药物是酮康唑。毒性反应最小的咪挫类抗真菌药是氟康唑。抗血吸虫病效果最好的药物是吡喹酮
某男,45岁。双眼睑下垂6?7天,渐加重,近一两天四肢活动无力,晨起轻,下午重,休息后减轻,活动后加重。诊断为重症肌无力。对该病人最好用哪种药物治疗
A.毛果芸香减B.毒扁豆碱C.新斯的明D.阿托品E.加兰他敏
答案如下:
C
解析:新斯的明属于易逆性抗胆碱酯酶药,临床用于重症肌无力、腹胀气等。

24岁,初产妇,妊娠38周,规律宫缩7小时,血压110/70mmHg,骨盆不小,预测胎儿体重为2800g,枕左前位,胎心良,肛诊宫口开大4cm,S0。本例正确处置应是

A.不需干涉产程进展

B.人工破膜

C.静脉患者25%硫酸镁16mL

D.静脉滴注宫缩素

E.静脉推注地西泮10mg

答案如下:
A
胎儿不大,未超过3000g,骨盆正常且规律宫缩,7小时宫口开大超过3cm属正常,正常情况下,4~8小时宫口开到3cm以上,胎心良说明无窘迫,故可不干涉产程进展。
全口义齿修复与固位有关的因素,下列错误的是
A.口腔黏膜的性质B.牙槽骨致密程度C.颌骨的解剖形态D.颊侧基托的伸展E.前伸平衡
答案如下:
B
解析:全口义齿的固位原理:全口义齿必须固位在牙槽嵴上,而且保持稳定,才能很好地行使功能。与全口义齿固位有关的因素:颌骨解剖形态,口腔黏膜的性质,唾液的性质,基托磨光面的形态,基托边缘伸展范围和形状。
牙列缺失后牙槽嵴吸收较慢的部位是
A.前磨牙区B.磨牙区C.腭穹隆D.上颌结节E.以上都是
答案如下:
E
解析:以上这几个部位都是骨质密度较高的地方,所以吸收比较缓慢。
发于舌背部的舌癌,早期常转移至
A.额下或颈深中群淋巴结B.颈淋巴结C.下颌下淋巴结D.脾部E.肝部
答案如下:
B
解析:发于舌背部的舌癌,早期常转移至颈淋巴结,而远端转移常达肺部。
起自牙槽嵴顶,呈放射状向牙冠方向走行,将牙向牙槽窝内牵引的是
A.牙槽嵴组B.水平组C.斜行组D.根间组E.根尖组
答案如下:
A
解析:牙槽嵴组:纤维起于牙槽嵴顶,呈放射状向牙冠方向走行,止于釉牙骨质界的下方牙骨质。主要分布在牙的唇(颊)、舌(腭)侧,在邻面无此纤维。其功能是将牙向牙槽窝内牵引,对抗侧方力,保持牙直立。水平组:在牙槽嵴纤维的根方,呈水平方向分布,与牙弓的耠平面大致平行。一端埋入牙骨质,另一端埋入牙槽骨中,是维持牙直立的主要力量,并与牙槽嵴纤维共同对抗侧方力,防止牙侧方移动。斜行组:是牙周膜中数量最多、力量最强的一组纤维。除牙颈部和根尖区外,都是斜纤维分布的区域。纤维方向向根方倾斜约45°,埋人牙槽骨的一端近牙颈部,附着牙骨质一端近根尖部,将牙悬吊在牙槽窝内。这种结构可将牙承受的咀嚼压力转变为牵引力,均勻地分散到牙槽骨上。在水平切面上,斜纤维的排列呈交织状,而不是直的放射状,这可限制牙的转动。根尖组:起于根尖区牙骨质,呈放射状止于根尖周围的牙槽骨,具有固定牙根尖的作用,保护进出根尖孔的血管和神经。根间组:只存在于多根牙,起自根分叉处的牙根间骨隔顶,止于根分叉区牙骨质,有防止牙根向冠方移动的作用
下列哪项不是牙拔除术后并发症
A.拔牙术后出血B.拔牙术后感染C.面颊部肿胀反应D.神经损伤E.干槽症
答案如下:
D
解析:神经损伤是牙拔除术中并发症。
起病4周后,患者反复低热,左肺底有湿性哕音,心前区闻及心包摩擦音,此时应考虑并发A.肺结核SXB

起病4周后,患者反复低热,左肺底有湿性哕音,心前区闻及心包摩擦音,此时应考虑并发

A.肺结核

B.尿毒症

C.感染性心内膜炎

D.心肌梗死后综合征

E.肺栓塞

答案如下:
D
心肌梗死的心电图定位诊断:前壁心梗可在V3~V5导联上出现典型心电图表现。急性心肌梗死时血中肌钙蛋白和CK-MB特异性增高。急性心梗一旦发生室性期前收缩或室性心动过速应立即使用利多卡因。患者并发休克,考虑血容量不足,不宜静注速尿。心肌梗死后综合征发生在急性心肌梗死后数天至数周,甚至数月,其特征有发热、心包炎、心包积液、胸膜炎、胸腔积液、肺渗出和胸痛等。
联系我们 用户中心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