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引起消化道出血的因素中属于应激性反应的是()
A、消化道溃疡
B、肝硬化静脉曲张
C、大量饮酒
D、脑干出血
E、长期口服阿司匹林
D
叙述并演示舒张进针法的操作。
用左手食、中指二指或拇、食指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向两侧撑开,使皮肤绷紧,右手持针,使针从左手食、中指二指或拇、食指二指的中间刺入。此法主要用于皮肤松弛部位的腧穴。
皮褶厚度大于40mm是女性肥胖的界限。( )
A、对
B、错
正确答案: 对
解析:
瘦、中等和肥胖的界限,男性分别为小于1O mm、10~40 mm和大于40 mm,女性分别为小于20 mm、20~50 mm和大于50 mm。
叙述并演示肘按法操作
1.肘关节屈曲,以肘尖尺骨鹰嘴部置于受术部位,尽量增大接触面积。
2.使身体的力量,通过上臂传至肘尖部,垂直向下按压。
3.用力要由轻到重,稳而持续,使刺激充分达到肌体组织的深部。
晕针的处理。
1.立即停止针刺,将针全部起出。
2.使患者平卧,注意保暖,给饮温开水或糖水。
3.重者在上述基础上,可刺人中、内关、素髎、足三里,灸百会、关元、气海等穴。
4.若仍不省人事,呼吸微弱,脉细弱者,可考虑配合其他治疗或采用急救措施。
请回答针灸治疗痛经实证的治法和气滞者的配穴。
1.治法
行气散寒、通经止痛。以足太阴经及任脉穴为主。
2.配穴
太冲。
请回答曲池的主治,叙述并演示曲池、地仓的定位及地仓的操作。
一、曲池
1.定位
屈肘成直角,在肘横纹外侧端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
2.主治
(1)手臂痹痛、上肢不遂等上肢病证;
(2)热病;
(3)高血压;
(4)癫狂;
(5)腹痛、吐泻等肠胃病证;
(6)咽喉肿痛、齿痛、目赤肿痛等五官热性病证;
(7)瘾疹、湿疹、瘰疬等皮、外科疾患。
二、地仓
1.定位
口角旁约0.4寸,上直对瞳孔。
2.操作
斜刺或平刺0.5~0.8寸。可向颊车穴透刺。
关于卡介苗接种,下列哪一项是错误的()
A、卡介苗接种可对结核菌产生相对免疫力
B、卡介苗接种可用于新生儿和儿童
C、对未受结核感染者接种卡介苗
D、结核性脑膜炎患儿,PPD试验阴性时需接种卡介苗
E、卡介苗接种是安全的
D
关于肝豆状核变性,哪项不正确()
A、系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B、铜蓝蛋白增多,在组织中堆积
C、眼部异常
D、神经系统表现以锥体外系为主
E、可发生溶血性贫血
B
指出常用的腹部体表标志。
1.肋弓下缘由第8~10肋软骨连接形成的肋弓,肋弓下缘是腹部体表的上界。
2.胸骨剑突胸骨下端的软骨,是腹部体表的上界。
3.腹上角两侧肋弓的交角。
4.脐位于腹部中心,向后投影相当于第3~4腰椎之间。
5.髂前上棘是髂嵴前方突出点,是腹部九区法的标志和骨髓穿刺的部位。
6.腹直肌外缘相当于锁骨中线在腹部的延续。
7.腹中线为胸骨中线在腹部的延续。
8.腹股沟韧带是腹部体表的下界。
9.耻骨联合两耻骨间的纤维软骨连接,共同组成腹部体表下界。
10.肋脊角两侧背部第12肋骨与脊柱的交角。
解析:
1.肋弓下缘由第8~10肋软骨连接形成的肋弓,肋弓下缘是腹部体表的上界。
2.胸骨剑突胸骨下端的软骨,是腹部体表的上界。
3.腹上角两侧肋弓的交角。
4.脐位于腹部中心,向后投影相当于第3~4腰椎之间。
5.髂前上棘是髂嵴前方突出点,是腹部九区法的标志和骨髓穿刺的部位。
6.腹直肌外缘相当于锁骨中线在腹部的延续。
7.腹中线为胸骨中线在腹部的延续。
8.腹股沟韧带是腹部体表的下界。
9.耻骨联合两耻骨间的纤维软骨连接,共同组成腹部体表下界。
10.肋脊角两侧背部第12肋骨与脊柱的交角。
原发性高血压病理生理是()
A、心排出量升高
B、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加
C、肾素分泌过多
D、血管内皮细胞分泌过多内皮素
E、周围血管阻力增加
E
综合治疗治愈率在90%以上的有哪些恶性肿瘤?()
A、儿童的霍奇金氏病
B、睾丸精原细胞瘤
C、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D、乳腺癌
E、A+B+C
E
隙卡沟的宽度( )。
ABCDE正确答案: B
解析:
隙卡沟的深度和宽度应依据牙的大小和选用卡环钢丝的粗细而异。要注意侧方时,隙卡沟是否足够,一般为0.9~1mm为宜。
叙述并演示提插法的操作。
提插法是将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上提下插动作的操作手法。使针由浅层向下刺入深层的操作谓之插,从深层向上引退至浅层的操作谓之提,如此反复地做上下纵向运动就构成了提插法。对于提插幅度的大小、层次的变化、频率的快慢和操作时间的长短,应根据患者的体质、病情、腧穴部位和针刺目的等而灵活掌握。使用提插法时的指力一定要均匀一致,幅度不宜过大,一般以3~5分为宜,频率不宜过快,每分钟60次左右,保持针身垂直,不改变针刺角度、方向。通常认为行针时提插的幅度大,频率快,刺激量就大;反之,提插的幅度小,频率慢,刺激量就小。
营养教育时,医学科普文章必须坚持的原则是( )。
A、科学性
B、思想性
C、成熟性
D、准确性
E、艺术性
A,B,E
患儿,2岁。流涕,喷嚏,咳嗽1天,次日高热,于体温骤升时突然发生惊厥,咽喉红赤,苔薄黄,指纹浮紫于气关。其证候是()
A、风热感冒
B、邪陷心肝
C、风热动风
D、气营两燔
E、湿热疫毒
C
牙痛的针灸技术应用。
1.治法
祛风湿热,通络止痛。以手足阳明经穴为主。
2.主穴
合谷、颊车、下关。
3.配穴
风火牙痛者,加外关、风池;胃火牙痛者,加内庭、二间;阴虚牙痛者,加太溪、行间。
4.操作
主穴用泻法,循经远取可左右交叉刺,合谷持续行针1~3分钟。配穴太溪用补法,行间用泻法,余穴均用泻法。
小儿易产生感冒、咳嘴.原因主要是()
A、脾常不足
B、肺脏娇嫩
C、肾常虚
D、稚阳未充
E、稚阴未长
B
膈俞(BL17)八会穴之血会
【定位】第7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①呕吐、呃逆、气喘、吐血等上逆之证;②贫血;③瘾疹,皮肤瘙痒;④潮热,盗汗。
【操作】斜刺0.5~0.8寸。
解析:
【定位】第7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①呕吐、呃逆、气喘、吐血等上逆之证;②贫血;③瘾疹,皮肤瘙痒;④潮热,盗汗。
【操作】斜刺0.5~0.8寸。
佝偻病患者碱性磷酸酶活性升高在病程中出现较晚,而恢复最早。( )
A、对
B、错
对
解析:
佝偻病患者碱性磷酸酶活性升高在病程中出现较早,而恢复最晚,在临床诊断及治疗观察中价值较大。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