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游戏理论认为,儿童在游戏中可以使机体不受外界的任何约束,从中获得快乐。该理论的提出者是
A.席勒?斯宾塞
B.格罗斯
C.彪勒
D.霍尔
A.席勒?斯宾塞
B.格罗斯
C.彪勒
D.霍尔
答案如下:
C解析:彪勒-机能快乐说:游戏是从行动中获得机体愉快的手段
C解析:彪勒-机能快乐说:游戏是从行动中获得机体愉快的手段
张老师到一所中学进行招生咨询,上午接到了45名同学的咨询,其中的9位同学下午又咨询了张老师,占张老师下午咨询学生的10%,一天中向张老师咨询的学生人数为()
A.81
B.90
C.115
D.126
E.135
A.81
B.90
C.115
D.126
E.135
答案如下:
D解析:上午咨询的老师为45名,下午咨询的老师共90名,其中9名学生上午和下午都咨询了,因此学生总数为45+90-9=126
D解析:上午咨询的老师为45名,下午咨询的老师共90名,其中9名学生上午和下午都咨询了,因此学生总数为45+90-9=126
古人以干支纪年。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为十干,也称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为十二支,也称地支。顺次以天干配地支,如甲子、乙丑、丙寅、……、癸酉、甲戌、乙亥、丙子等,六十年重复一次,俗称六十花甲子。根据干支纪年,公元2014年为甲午年,公元2015年为乙未年。根据以上陈述,可以得出以下哪项?
A.21世纪会有甲丑年。
B.现代人已不用干支纪年。
C.干支纪年有利于农事。
D.根据干支纪年,公元2087年为丁未年。
E.根据干支纪年,公元2024年为甲寅年。
A.21世纪会有甲丑年。
B.现代人已不用干支纪年。
C.干支纪年有利于农事。
D.根据干支纪年,公元2087年为丁未年。
E.根据干支纪年,公元2024年为甲寅年。
答案如下:
E
E
对人才进行系统分类的中国思想冢是
A.孔子
B.孟子
C.董仲舒
D.刘邵
A.孔子
B.孟子
C.董仲舒
D.刘邵
答案如下:
D解析:三国时期的刘邵在其《人物志》一书中,对人才进行了系统的分类。
D解析:三国时期的刘邵在其《人物志》一书中,对人才进行了系统的分类。
通常主成分分析要求所选择的主成分对应的特征根入应该是
A.入<0
B.入一0
C.O<入<l
D.入≥1
A.入<0
B.入一0
C.O<入<l
D.入≥1
答案如下:
D解析:特征值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被看成是表示主成分影响力度大小的指标,如果特征值小于1,那么说明该主成分的解释力度还不如直接引入一个原变量的平均解释力度大,即一般可以用特征值大于1作为纳入标准。
D解析:特征值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被看成是表示主成分影响力度大小的指标,如果特征值小于1,那么说明该主成分的解释力度还不如直接引入一个原变量的平均解释力度大,即一般可以用特征值大于1作为纳入标准。
可以被看做是信号检测论中的噪音的有( )
A.非典时期普通的发烧病人
B.汽车鸣笛的声音
C.伴随着亮点信号出现时的照度均匀的背景
D.军事雷达扫描到的普通船只
A.非典时期普通的发烧病人
B.汽车鸣笛的声音
C.伴随着亮点信号出现时的照度均匀的背景
D.军事雷达扫描到的普通船只
答案如下:
A,C,D
A,C,D
皮亚杰认为,儿童思维发展到一定逻辑抽象水平以后,这种思维形式适用于任何具体领域。从迁移的理论来看,这种观念与( )接近
A.形式训练说
B.关系转换说
C.产生式理论
D.学习定势说
A.形式训练说
B.关系转换说
C.产生式理论
D.学习定势说
答案如下:
A解析:形式训练说以官能心理学为基础,认为心理的组成成分是各种官能。心理官能(指记忆、思维等一般心理能力)只有通过训练才能得以发展,而迁移就是心理官能得到训练而发展的结果。形式训练说认为,迁移是无条件的、自动发生的。这种说法与皮亚杰的观点相似。
A解析:形式训练说以官能心理学为基础,认为心理的组成成分是各种官能。心理官能(指记忆、思维等一般心理能力)只有通过训练才能得以发展,而迁移就是心理官能得到训练而发展的结果。形式训练说认为,迁移是无条件的、自动发生的。这种说法与皮亚杰的观点相似。
在暗室内,如果我们注视一支点燃的熏香,会看到这个光点似乎在运动,这种现象是
A.动景运动
B.诱发运动
C.自主运动
D.运动后效
A.动景运动
B.诱发运动
C.自主运动
D.运动后效
答案如下:
C解析:似动的主要形式有动景运动、诱发运动、自主运动和运动后效。当两个刺激物按一定空间间隔和时间间隔相继呈现时,我们会看到从一个刺激物向另一个刺激物的连续运动,这是动景运动。由一个物体的运动使其相邻的一个静止的物体产生运动的印象,叫诱发运动。盯着屏幕上的一个固定光点,不一会儿会发现刺激点飘忽移动起来,这种固定光点的似动现象叫自主运动现象,也叫游动效应。在注视向一个方向运动的物体之后,如果将注视点转向静止的物体,那么会看到静止的物体似乎朝相反的方向运动,这是运动后效。
C解析:似动的主要形式有动景运动、诱发运动、自主运动和运动后效。当两个刺激物按一定空间间隔和时间间隔相继呈现时,我们会看到从一个刺激物向另一个刺激物的连续运动,这是动景运动。由一个物体的运动使其相邻的一个静止的物体产生运动的印象,叫诱发运动。盯着屏幕上的一个固定光点,不一会儿会发现刺激点飘忽移动起来,这种固定光点的似动现象叫自主运动现象,也叫游动效应。在注视向一个方向运动的物体之后,如果将注视点转向静止的物体,那么会看到静止的物体似乎朝相反的方向运动,这是运动后效。
要使中国足球队真正能跻身世界强队之列,至少必须解决两个关键问题。一是提高队员基本体能,二是讲究科学训练。不切实解决这两点,即使临战时拼搏精神发挥得再好,也不可能取得突破性的进展。下列诸项都表达了上述议论的原意,除了?
A.只有提高队员的基本体能和讲究科学训练,才能取得突破性进展
B.除非提高队员的基本体能和讲究科学训练,否则不能取得突破性进展
C.如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说明一定提高了队员的基本体能并且讲究了科学训练
D.如果不能提高队员的基本体能,即使讲究了科学训练,也不可能取得突破性进展
E.只要提高了队员的基本体能并且讲究了科学训练;再加上临战时拼搏精神发挥得好,就一定能取得突破性进展
A.只有提高队员的基本体能和讲究科学训练,才能取得突破性进展
B.除非提高队员的基本体能和讲究科学训练,否则不能取得突破性进展
C.如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说明一定提高了队员的基本体能并且讲究了科学训练
D.如果不能提高队员的基本体能,即使讲究了科学训练,也不可能取得突破性进展
E.只要提高了队员的基本体能并且讲究了科学训练;再加上临战时拼搏精神发挥得好,就一定能取得突破性进展
答案如下:
E解析:
E解析:

人与人之间存在的稳固而经常出现的心理差异被称作
A.认知差异
B.情绪差异
C.意志差异
D.个性
A.认知差异
B.情绪差异
C.意志差异
D.个性
答案如下:
D解析:人在信息加工过程中,会形成各种各样的心理特性,显示出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差异。那些稳固而经常出现的心理差异或心理特性,叫个性心理特性或个性
D解析:人在信息加工过程中,会形成各种各样的心理特性,显示出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差异。那些稳固而经常出现的心理差异或心理特性,叫个性心理特性或个性
底面半径为r,高为h的圆柱体表面积记为S1;半径为R的球体表面积记为S2.则S1≤S2.(1)R≥(r+h)/2;(2)R≤(2h+r)/3
A.条件(1)充分,但条件(2)不充分;
B.条件(2)充分,但条件(1)不充分;
C.条件(1)和条件(2)单独都不充分,但条件(1)和条件(2)联合起来充分;
D.条件(1)充分,条件(2)也充分;
E.条件(1)和条件(2)单独都不充分,条件(1)和条件(9)联合起来也不充分.
A.条件(1)充分,但条件(2)不充分;
B.条件(2)充分,但条件(1)不充分;
C.条件(1)和条件(2)单独都不充分,但条件(1)和条件(2)联合起来充分;
D.条件(1)充分,条件(2)也充分;
E.条件(1)和条件(2)单独都不充分,条件(1)和条件(9)联合起来也不充分.
答案如下:
C解析:
C解析:

甲、乙丙3人年收入成等比,则能确定乙的年收入最大值(A)(1)已知甲丙两人年收入之和(2)已知甲丙两人年收入之积
A.条件(1)充分,但条件(2)不充分。
B.条件(2)充分,但条件(1)不充分。
C.条件(1)和条件(2)单独都不充分,但条件(1)和条件(2)联合起来充分。
D.条件(1)充分,条件(2)也充分。
E.条件(1)和条件(2)单独都不充分,条件(1)和条件(2)联合起来也不充分。
A.条件(1)充分,但条件(2)不充分。
B.条件(2)充分,但条件(1)不充分。
C.条件(1)和条件(2)单独都不充分,但条件(1)和条件(2)联合起来充分。
D.条件(1)充分,条件(2)也充分。
E.条件(1)和条件(2)单独都不充分,条件(1)和条件(2)联合起来也不充分。
答案如下:
A
A
已知袋中装有红、黑、白三种颜色的球若干个。则红球最多。(1)随机取出的一球是白球的概率为2/5。(2)随机取出的两球中至少有一个黑球的概率小于1/5。
A.条件(1)充分,但条件(2)不充分。
B.条件(2)充分,但条件(1)不充分。
C.条件(1)和(2)单独都不充分,但条件(1)和条件(2)联合起来充分。
D.条件(1)充分,条件(2)也不充分。
E.条件(1)和(2)单独都不充分,条件(1)和条件(2)联合起来也不充分
A.条件(1)充分,但条件(2)不充分。
B.条件(2)充分,但条件(1)不充分。
C.条件(1)和(2)单独都不充分,但条件(1)和条件(2)联合起来充分。
D.条件(1)充分,条件(2)也不充分。
E.条件(1)和(2)单独都不充分,条件(1)和条件(2)联合起来也不充分
答案如下:
C解析:
C解析:

论证有效性分析:分析下述论证中存在的缺陷和漏洞,选择若干要点,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对该论证的有效性进行分析和评论。(论证有效性分析的一般要点是:概念特别是核心概念的界定和使用是否准确并前后一致,有无各种明显的逻辑错误,论证的论据是否成立并支持结论,结论成立的条件是否充分等。)随着《上海市生活拉圾管理条例》的实施,混扔拉圾将被处以50元以上200元以下的罚款。若单位没按规定进行垃圾分类,最高罚款5万元。从条例试行开始,被垃圾分类支配的上海人民,衣食住行都围绕“垃圾”展开。近年来,垃圾量迅速增长,拉圾分类也逐渐被提上了日程。但是随着政策的实施,有的人就会抱怨为什么要这么急着进行垃圾分类。由于垃圾的大量产出,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已经变得岌岌可危。垃圾会破坏良好的生活环境,污染水源、土壤、空气。垃圾分类可以将拉圾中的可回收物充分地分捡出来,然后统一处理,让可回收物变废为宝。况且垃圾不仅影响我们人类,同样还在威胁各种野生动物的性命:被塑料袋缠住窒息的小海狮、误食垃圾而死的鱼等等,类似的新闻屡见不鲜。难道以后我们的下一代要通过标本来观察动物的模样吗?如果出台了垃圾分类的政策,我们生存的环境就会变好,若有的人没有按照标准进行垃圾分类,唯有罚款,方能唤醒人们的环保意识。垃圾分类关系着我们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每一个城市。在垃坂分类之前,乱丢垃圾的现象也屡见不鲜。每次台风过境之后,留下的不仅是残破的建筑和花草,还有从海面上刮来的各类垃圾。上海阳光小区举办了垃圾分类讲座后乱丢垃圾现象反而较之前增加了10%,这说明垃圾分类的讲座对减轻上海乱丢垃圾的现象无帮助。在垃圾分类上,日本很有发言权,日本把垃圾分类落实到每家毎户花了30年的时间,那中国也要花费30年的时间。但是环顾一下我们的四周,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还能再等30年吗?
答案如下:
解析:①垃圾的大量产出→赖以生存的环境已经变得岌岌可危由人类活动引起的问题是次生环境问题,而环境问题可能主要是自然灾害引发的地震、洪涝、台风等导致的原生环境问题。而且即使垃圾大量产出,如果我们没有随意丢弃垃圾,而是做好垃圾分类,正确地处理好垃圾,如把可回收垃圾重复利用,把易降解的垃圾堆肥处理等,我们的生存环境也不一定就岌岌可危。②出台了垃圾分类的政策→我们生存的环境变好即使出台了垃圾分类的政策,但是该政策终究是一个外在的措施,若人们没有从心里认识到垃圾分类对生存环境的重要性,也许不能很好地执行该政策,那么我们的生存环境未必会变好。更何况如果仅仅出台垃圾分类的政策,而不能把该政策彻底落实到实处,也难达到生存环境变好的目的。③罚款→唤醒环保意识罚款是一种强制执行的手段,是客观存在的一种措施,而环保意识是主观的,二者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此外,罚款可能会让一些人产生逆反心理,进而故意乱丢垃圾,这样可能会达到相反的效果,而非唤醒他的环保意识。④阳光小区举办讲座后乱丢垃圾现象增加10%→垃圾分类讲座对减轻上海乱丢垃圾的现象无帮助仅凭一个小区的现象不足以判断整个上海举办讲座不能减轻乱丢垃圾的现象。我们不能片面地看待事物。阳光小区乱丢垃圾现象的增加可能是由于老人、小孩较多,对新事物接受的较慢导致。并且阳光小区的居民现状可能代表不了代表整个上海的居民现状,它只是上海千千万万小区中的一个,显然该论证有“以偏概全”的嫌疑。⑤日本花30年的时间将垃圾分类落实→中国也要用30年落实垃圾分类日本花30年的时间将垃圾分类落实,那中国也需花30年的时间吗?未必。中国和日本消费者的消费水平、消费习惯有所不同,人口结构不同,在对于垃圾分类处理的观念上和接受程度上也有所不同。所以不能简单地将日本的情况类比中国的情况,该论证有“不当类比”的嫌疑。
解析:①垃圾的大量产出→赖以生存的环境已经变得岌岌可危由人类活动引起的问题是次生环境问题,而环境问题可能主要是自然灾害引发的地震、洪涝、台风等导致的原生环境问题。而且即使垃圾大量产出,如果我们没有随意丢弃垃圾,而是做好垃圾分类,正确地处理好垃圾,如把可回收垃圾重复利用,把易降解的垃圾堆肥处理等,我们的生存环境也不一定就岌岌可危。②出台了垃圾分类的政策→我们生存的环境变好即使出台了垃圾分类的政策,但是该政策终究是一个外在的措施,若人们没有从心里认识到垃圾分类对生存环境的重要性,也许不能很好地执行该政策,那么我们的生存环境未必会变好。更何况如果仅仅出台垃圾分类的政策,而不能把该政策彻底落实到实处,也难达到生存环境变好的目的。③罚款→唤醒环保意识罚款是一种强制执行的手段,是客观存在的一种措施,而环保意识是主观的,二者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此外,罚款可能会让一些人产生逆反心理,进而故意乱丢垃圾,这样可能会达到相反的效果,而非唤醒他的环保意识。④阳光小区举办讲座后乱丢垃圾现象增加10%→垃圾分类讲座对减轻上海乱丢垃圾的现象无帮助仅凭一个小区的现象不足以判断整个上海举办讲座不能减轻乱丢垃圾的现象。我们不能片面地看待事物。阳光小区乱丢垃圾现象的增加可能是由于老人、小孩较多,对新事物接受的较慢导致。并且阳光小区的居民现状可能代表不了代表整个上海的居民现状,它只是上海千千万万小区中的一个,显然该论证有“以偏概全”的嫌疑。⑤日本花30年的时间将垃圾分类落实→中国也要用30年落实垃圾分类日本花30年的时间将垃圾分类落实,那中国也需花30年的时间吗?未必。中国和日本消费者的消费水平、消费习惯有所不同,人口结构不同,在对于垃圾分类处理的观念上和接受程度上也有所不同。所以不能简单地将日本的情况类比中国的情况,该论证有“不当类比”的嫌疑。
不属于小学儿童的同伴交往的特点是( )
A.时间更多,交往形式更复杂
B.传递信息技能增强
C.更善于协调与其他儿童的关系
D.还没有形成所谓的“友谊”
A.时间更多,交往形式更复杂
B.传递信息技能增强
C.更善于协调与其他儿童的关系
D.还没有形成所谓的“友谊”
答案如下:
D解析:儿童在9~15岁时,友谊已经进入亲密的共享阶段,可以做到在心理上互相信任和支持。
D解析:儿童在9~15岁时,友谊已经进入亲密的共享阶段,可以做到在心理上互相信任和支持。
人类经历了上百万年的自然进化,产生了直觉、多层次抽象等独特智能。尽管现代计算机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学习能力,但这种能力还需要人类的指导,完全的自我学习能力还有待进一步发展。因此,计算机要达到甚至超过人类的智能水平是不可能的。以下哪项最可能是上述论证的预设?
A.计算机可以形成自然进化能力。
B.计算机很难真正懂得人类的语言,更不可能理解人类的感情。
C.理解人类复杂的社会关系需要自我学习能力。
D.计算机如果具备完全的自我学习能力,就能形成直觉、多层次抽象等智能。
E.直觉、多层次抽象等这些人类的独特智能无法通过学习获得。
A.计算机可以形成自然进化能力。
B.计算机很难真正懂得人类的语言,更不可能理解人类的感情。
C.理解人类复杂的社会关系需要自我学习能力。
D.计算机如果具备完全的自我学习能力,就能形成直觉、多层次抽象等智能。
E.直觉、多层次抽象等这些人类的独特智能无法通过学习获得。
答案如下:
E解析:因为人类有直觉、多层次抽象等独特技能,所以计算机达到人类智能水平是不可能的,很显然预设的是计算机后天不可能掌握人工智能,故选择E项。
E解析:因为人类有直觉、多层次抽象等独特技能,所以计算机达到人类智能水平是不可能的,很显然预设的是计算机后天不可能掌握人工智能,故选择E项。
这两个《通知》或者属于规章或者属于规范性文件,任何人均无权依据这两个《通知》将本来属于当事人选择公证的事项规定为强制公证的事项。根据以上信息,可以得出以下哪项?
A.规章或者规范性文件既不是法律,也不是行政法规。
B.规章或规范性文件或者不是法律,或者不是行政法规。
C.这两个《通知》如果一个属于规章,那么另一个属于规范性文件。
D.这两个《通知》如果都不属于规范性文件,那么就属于规章。
E.将本来属于当事人选择公证的事项规定为强制公证的事项属于违法行为。
A.规章或者规范性文件既不是法律,也不是行政法规。
B.规章或规范性文件或者不是法律,或者不是行政法规。
C.这两个《通知》如果一个属于规章,那么另一个属于规范性文件。
D.这两个《通知》如果都不属于规范性文件,那么就属于规章。
E.将本来属于当事人选择公证的事项规定为强制公证的事项属于违法行为。
答案如下:
D解析:信息判断。这两个《通知》或者属于规章或者属于规范性文件,选言命题否定必肯定,D选项否定规范性文件,则肯定规章。
D解析:信息判断。这两个《通知》或者属于规章或者属于规范性文件,选言命题否定必肯定,D选项否定规范性文件,则肯定规章。
由于含糖饮料的卡路里含量高,容易导致肥胖,因此无糖饮料开始流行,经过一段时期的调查,李教授认为:无糖饮料尽管卡路里含量低,但并不意味它不会导致体重增加,因为无糖饮料可能导致人们对于甜食的高度偏爱,这意味着可能食用更多的含糖类食物。而且无糖饮料几乎没什么营养,喝得过多就限制了其它健康饮品的摄入,比如茶和果汁等。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支持李教授的观点?
A.茶是中国的传统饮料,长期饮用有益健康。
B.有些瘦子也爱喝无糖饮料。
C.有些胖子爱吃甜食。
D.不少胖子向医生报告他们常喝无糖饮料。
E.喝无糖饮料的人很少进行健身运动。
A.茶是中国的传统饮料,长期饮用有益健康。
B.有些瘦子也爱喝无糖饮料。
C.有些胖子爱吃甜食。
D.不少胖子向医生报告他们常喝无糖饮料。
E.喝无糖饮料的人很少进行健身运动。
答案如下:
D
D
一个盒子装有m(m≤100)个小球,每次按照2个、3个、4个的顺序取出,最终盒内都只剩下1个小球,如果每次取出11个,期余4个,则m的各数位上的数字之和为
A.9
B.10
C.11
D.12
E.13
A.9
B.10
C.11
D.12
E.13
答案如下:
B解析:由“每次2个、3个,4个的取出,最终盒内都只刺下1个小球”知m一1能被2,3,4的最小公倍数12整除。设m=12k1+1=11k1+k1+1=11k2+4,故有k1+1=4,k1=3,故m=12k1+1=37,则m的各数位上的数字之和为10.
B解析:由“每次2个、3个,4个的取出,最终盒内都只刺下1个小球”知m一1能被2,3,4的最小公倍数12整除。设m=12k1+1=11k1+k1+1=11k2+4,故有k1+1=4,k1=3,故m=12k1+1=37,则m的各数位上的数字之和为10.
李某本身是一名影视演员,不过今年遇到了地的真命天子打算嫁入豪门,但豪门的媳妇儿不好当,李某未来的婆婆已经跟她约法三章,当然条条框框很多,最重要的一条是:除非离婚,否则退出演艺圈。根据李某未来婆婆的约法三章,以下哪项一定为真?
A.或者不退出演艺圈,或者高婚
B.不退出演艺圈,除非离婚
C.只有不离婚,才可以不退出演艺圈
D.只要不退出演艺圈,就会离婚
E.要么退出演艺圈,要么离婚
A.或者不退出演艺圈,或者高婚
B.不退出演艺圈,除非离婚
C.只有不离婚,才可以不退出演艺圈
D.只要不退出演艺圈,就会离婚
E.要么退出演艺圈,要么离婚
答案如下:
D解析:
D解析: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