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网 >学历类 >考研考博 >试题列表
注意的知觉选择理论包括
A.过滤器理论
B.衰减器理论
C.后期选择理论
D.认知资源理论
答案如下:
A,B解析:注意的知觉选择理论强调注意的作用在于识别信息,也就是说并不是所有信息都能进入高级分析而被识别,只有被注意的信息才能被识别。过滤器理论和衰减器理论都强调注意在信息识别中的作用。后期选择理论强调所有信息都能被识别,注意的作用是选择一些信息进行反应,因此后期选择理论又称反应选择模型。认知资源理论不同于前面三种理论将注意看做是一个容量有限的通道,而是把注意看做是有限的认知资源,强调注意不是发生在通道的某一个固定位置,而是哪里加工任务复杂哪里就占用更多的认知资源。
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人们在产生新的想法和论证想法并解决问题时主要使用的思维形式有所不同,分别是
A.经验思维和理论思维
B.直觉思维和分析思维
C.辐合思维和发散思维
D.常规思维和创造思维
答案如下:
B解析:题中的看法是布鲁纳的观点。直觉思维是人们在面临新的问题、新的事物和现象时,能迅速理解并作出判断的恩维活动。分析思维也就是逻辑思维,它是遵循严密的逻辑规律,最后得出合乎逻辑的正确答案的思维活动。
举例说明:某电饭锅厂拥有两家规模相似的分厂,分别位于海淀区和朝阳区,公司的管理者打算制定一套新的工作时间表。每周要求工人工作40小时,工人可以选择周末休息3天,并且每天上班和下班的时间由工人自己决定。请你设计一个实验能够让管理者了解该作息制度是否能提高工人的工作效率,并对实验效果进行评价。
答案如下:
解析:【答案要点】该研究适合于现场实验,即准实验研究。
(1)实验设计:采用不相等实验组、控制组前测后测设计。随机分配海淀区工厂为实验组,朝阳区工厂为控制组。在施加实验处理一个月前,分别测量海淀区和朝阳区工厂的平均产量。然后海淀区工厂改变作息制度6个月,朝阳区工厂不改变作息时间。6个月后,再分别测量海淀区和朝阳区的平均产量,具体操作如下:

(2)统计处理:可以采用单因素共变量分析法,对被试差异及其与身心变化的交互作用实施控制,处理结果。
(3)实验效果评价。这种设计因两组被试不能随机分派,而是依原来的班级或团体划分,因此实验组、控制组两组实验被试是不相等的。这种设计模式添加了控制组,使该设计基本上控制了历史、成熟、测验等因素对实验的干扰,而且由于两组都有前测验,研究者可以了解实验处理事实前的初始状态,从而对选择因素有了初步的控制。该设计存在的缺点是:由于没有使用随机化方法来分配被试或实验处理,实验组和控制组是不对等的,这有可能降低该设计的效度;又由于两组都进行了前测验,因此其结果也不能直接推广到无前测的情景中去。但在教育或生产情境中,由于不能打破班级界限,无法随机取样、随机分派或无法配对时,故不能不采取这种设计。
根据真分数理论,信度系数与效度系数的关系为
A.二者恒等
B.效度系数大于或等于信度系数
C.信度系数的平方根小于或等于效度系数
D.信度系数的平方根大于或等于效度系数
答案如下:
D解析:
简述时间知觉及其影响因素。
答案如下:
解析:(I)时间知觉是指人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持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它以自然界的周期现象、机体生理节律和周期性社会活动等为线索。(2)时间知觉的影响因素:感觉通道的性质;发生事件的数量与性质;人的情绪、动机、兴趣、态度等因素。
每次看见“月晕”就要“刮风”,“潮湿”就要“下雨”,即得出“月晕而风”、“潮润而雨”的结论,这属于下列哪种思维特性?(  )
A.抽象性
B.概括性
C.间接性
D.情境性
答案如下:
B解析:思维的概括性是指在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把一类事物共同的特征和规律抽取出来,加以概括。思维的概括性有两层含义:其一,抽取事物的共性;其二,由部分联系寻求普遍联系。

法律不是万能的,导致法律局限性的主要原因有()

  • A.法律的实现须具备一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条件
  • B.法律的稳定性与社会生活的变动性之间存在矛盾
  • C.法律的制定和实施受人的因素制约和影响
  • D.有些社会关系不适宜由法律调整
答案如下:

正确答案:ABCD

在唐德斯(F.C.Donders)的减法反应时实验中,A、B、C三种反应时分别代表简单反应时、选择反应时和辨别反应时,它们的关系为
A.RTB>RTA>RTC.B.RTC>RTB>RTA.C.RTC>RTA>RTB.D.RTB>RTC>RTA
答案如下:
D解析:选择反应时指的是根据不同的刺激物,在多种反应方式中选择符合要求的反应(即B反应),并执行该反应所需耍的时间,即RT。。当仅对多个刺激中某个特定的刺激进行反应(即C反应),而其他刺激出现时不予理会,此时测量到的是辨别反应时,即RT。。简单反应时是指给被试呈现单一的刺激,并要求他们只作单一的反应(即A反应),这时刺激一反应之间的时间间隔就是简单反应时,即RT一。A反应是最简单的,RTA是短的,唐德斯把这称之为基线时间。B反应除了基线操作以外还包括了刺激辨认和反应选择两种心理操作。C反应包括了基线操作和刺激辨认两种心理操作。即RTB>RTc>RTA一。
下列选项中,国家主席需要根据全国人大或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决定行使的职权有()
A.会晤外国总统
B.授予荣誉奖章和光荣称号
C.发布动员令
D.批注同外国缔结的重要协定
答案如下:
B,C,D解析:国家主席根据全国人大或者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决定,发布特赦令、紧急状态令、动员令、宣布战争状态等。C项正确。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决定,宣布批准或废除同国外缔结的条约和重要协定。D项正确。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决定,国家主席代表国家向那些对国家有重大功勋的人或单位授予荣誉奖章和光荣称号。B项正确。国家主席对外代表国家,进行国事活动,是国家主席的两项独立权利,不需要根据全国人大或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的决定行使,故A项排除。
简述解决法的价值冲突的主要原则。
答案如下:
解析:(1)价值位阶原则。这是指在不同位阶的法的价值发生冲突时,在先的价值优于在后的价值。(2)个案平衡原则。这是指在处于同一位阶上的法的价值之间发生冲突时,必须综合考虑主体之间的特定情形、需求和利益,以使个案的解决能够适当兼顾双方的利益。(3)比例原则。这是指为保护某种较为优越的法的价值须侵及另一种法的价值时,不得逾越此目的所必要的程度。(4)人民根本利益原则。这是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法律价值体系中根本价值原则,即以是否满足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标准,来解决一些存在重大疑难的法律价值冲突问题。它也可以作为前述价值位阶原则的补充和保障。
依据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习俗水平的发展阶段包括
A.好孩子定向
B.处罚与服从定向
C.社会契约定向
D.维持社会秩序定向
答案如下:
A,D解析:柯尔伯格提出了道德发展的三个水平六个阶段的理论:①前习俗水平,包括惩罚和服从定向阶段和相对功利阶段;②习俗水平,包括“好孩子”定向或人们相互合作的道德阶段和“好公民”或维护社会秩序定向阶段;③后习俗水平,包括社会契约的道德定向阶段和个人良心或普遍原则定向阶段。
在试误学习的过程中,学习者对刺激情境作出特定的反应之后能够获得满意的结果时,联结力量就会增加,这符合的学习规律是
A.练习律
B.效果律
C.准备律
D.近因律
答案如下:
B解析:桑代克提出的联结说强调学习的过程是试误的过程,学习的实质是情境与反应的联结。同时他阐述了准备律、练习律和效果律。本题涉及的是效果律。华生提出了近因律和频因律两种学习规律。
下面表述正确的是(  )
A.在人的知觉活动中,非感觉信息越多,所需要的感觉信息就越少,自上而下的加工就占优势
B.在人的知觉活动中,非感觉信息越多,所需要的感觉信息也越多,自上而下的加工就占优势
C.在人的知觉活动中,非感觉信息越多,所需要的感觉信息就越少,自下而上的加工就占优势
D.在人的知觉活动中,非感觉信息越多,所需要的感觉信息也越多,自下而上的加工就占优势
答案如下:
A解析:在人的知觉活动中,非感觉信息越多,他们所需要的感觉信息就越少,因而自上而下的加工占优势;相反,非感觉信息越少,就需要越多的感觉信息,因而自下而上的加工占优势。
村民甲为修建房屋,盗伐了某林场木材若干。事发后,公安机关依法对甲的违法行为展开调查,并依据我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的相关条文对甲处以罚款。对此,下列分析正确的有
A.甲的盗伐行为引发了多个法律关系的产生
B.公安机关依法对甲进行处罚运用了演绎推理的方法
C.甲与林场之间的法律关系属于平权法律关系与相对法律关系
D.公安机关的行政处罚决定书属于规范性法律文件,具有法的效力
答案如下:
A,B,C解析:甲的盗伐行为引发了多个法律关系的产生,在甲与林场之间产生损害赔偿关系,在甲与公安机关之间产生行政处罚关系。损害赔偿关系是在平等主体之间产生的法律关系,是平权法律关系和相对法律关系,行政处罚关系是隶属性法律关系,A、C选项正确。公安机关依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的相关条文对甲进行处罚,是在有法律规定的大前提下,对甲的盗伐行为这个小前提适用法律,运用了演绎推理的方法,B选项正确。公安机关的行政处罚行为是具体行政行为,其处罚决定书是非规范性法律文件,只对甲的这一次盗伐行为有效,不具有法的普遍适用的效力,D选项错误。
某次英语考试的标准差为5.1分,考虑到这次考试的题目难度较大,评分时给每位应试者都加了10分,加分后成绩的标准差是(  )
A.10
B.15.1
C.4.9
D.5.1
答案如下:
D解析:根据标准差的性质可知,给每位应试者加10分,加分以后的标准差不变,故本题的正确答案是D。
在概化理论中,D研究是指
A.概化研究
B.决策研究
C.交叉研究
D.嵌套研究
答案如下:
B解析:概化理论的统计分析分为两个阶段,分别是第一个阶段的G研究和第二个阶段的D研究。其中D研究是决策研究。
儿童开始意识到他人不同的观点,但不能理解这种差异的原因。此阶段属于(  )
A.自我反省角色采择
B.相互性角色采择
C.社会和习俗系统的角色替换
D.社会信息角色采择
答案如下:
D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塞尔曼的观点采择理论的理解和掌握。塞尔曼关于儿童观点采择能力的发展阶段模式分以下几个阶段:①阶段0:自我中心的或无差别的观点(约3~6岁)。儿童不能认识到自己的观点与他人的不同,往往根据自己的经验对问题进行判断。②阶段1:社会信息角色采择(约6~8岁)。儿童开始意识到他人有不同的观点,但不能理解产生这种不同观点的原因。③阶段2:自我反省式观点采择(约8~10岁)。儿童能认识到即使面临同样的信息,自己和他人的观点也可能会有冲突,已能考虑他人的观点,并据此预期他们的行为反应。④阶段3:相互性角色采择(约10~12岁)。儿童能同时考虑自己与他人的观点,能以一个客观的旁观者的身份对事件进行解释和反应。⑤阶段4:社会和习俗系统的角色替换(约12~15岁)。
在用最小变化法测量阈限的实验中,当递增系列的阈限大于递减系列的阈限且差异显著时,可以断定被试存在(  )
A.练习误差
B.习惯误差
C.期望误差
D.疲劳误差
答案如下:
B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最小变化法的误差确定方法的理解和掌握。我们可以通过被试在递增和递减序列中阈值的差异来判断被试到底存在何种误差。阈值用符号T(threshold的第一字母)来表示。如果在上升序列中求得阈值大于在下降序列中求得阈值,,即表示有习惯误差;反之,如果在上升序列中求得阈值。小于在下降序列中求得阈值,则表示有期望误差。大家可以用一个简便的方法记忆,习惯是希望和以前的趋势一致,因此递增序列,阈限变大;递减序列变小。而期望是希望与之前发生不同,所以结果和以前的模式相反,递增序列,阈限变小;递减序列变大。
张立是一位单身白领,工作5年积累了一笔存款,由于存款金额尚不足以购房,考虑将其暂时分散投资到股票、黄金、基金、国债和外汇等5个方面。该笔存款的投资需要满足如下条件:(1)如果黄金投资比例高于1/2,则剩余部分投入国债和股票;(2)如果股票投资比例低于1/3,则剩余部分不能投入外汇或国债;(3)如果外汇投资比例低于1/4,则剩余部分投入基金或黄金;(4)国债投资比例不能低于1/6。根据上述信息,可以得出以下哪项?
A.国债投资比例高于1/2。
B.外汇投资比例不低于1/3。
C.股票投资比例不低于1/4。
D.黄金投资比例不低于1/5。
E.基金投资比例低于1/6。
答案如下:
C解析:(1)黄金投资比例高于1/2→剩余部分投入国债和股票;(2)股票投资比例低于1/3→剩余部分不能投入外汇∧不能投入国债;(3)外汇投资比例低于1/4→剩余部分投入基金或黄金;(4)国债投资比例不能低于1/6由条件(4)、(3)可得:股票投资比例不低于1/3,即大于等于1/3。所以,选项C项“股票投资比例不低于1/4”正确。
相关系数的取值可以是(  )
A..0
B.-1
C.1
D.2
答案如下:
A,B,C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对于相关系数的理解。相关系数r=+1.00时表示完全正相关;相关系数r=-1.00表示完全负相关,这两种情况都说明两个变量之间为确定关系。r=0时表示完全独立,说明两个变量之间不相关或零相关;相关系数取值大小表示相关的强弱程度,如果相关系数的取值在-1.00至+1.00之间,表示不同程度的相关。故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C。
联系我们 用户中心
返回顶部